问题一
公办、民办待遇悬殊
到养老机构走访一圈,发现有的宽绰优美应有尽有,有的狭窄拥挤设施简陋,情绪随之跌宕起伏。
两极分化,根源何在?
福州市原老龄委主任陈木霖一针见血:“机构的性质不同,一个是公办,一个是民营!”
陈木霖解释,两种性质的养老机构,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。对福州市社会福利院,国家每年投入近千万资金,工作人员享受事业编制,旱涝保收。“用这个投入来办民营养老院,至少可以办三到五个!”“一个开小灶,一个吃不饱,对两种性质的机构没有一视同仁,当然发展不起来。”
目前福州的公办养老机构,仅有四家。而数据显示,福州60岁以上的老人接近90万人,其中70岁以上的有40万左右,这部分老人正大步进入高龄、空巢的境况,需要人员去护理。这个现象,即将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。仅仅依靠屈指可数的公办养老机构,难以解决。
怎么办?
“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办!”陈木霖强调,目前的当务之急,是两条腿走路。一方面发展公办养老院,起到示范作用、标杆作用、引导作用;一方面加大对民办养老院的扶持力度,起到分担和补充作用,共同解决社会面临的养老课题。
问题二
扶持政策落实不够
事实上,政府对养老事业早已提出方向,对各区、各街道、各社区的民办养老机构,也有所布局。“不算很好,但已初具规模。关键是政策的落实程度还远远不够。”陈木霖打开话匣。他到过台湾、香港,以及日本、西欧、美国,他们对民办养老机构都有一定的经营补贴和床位补贴,因为这项事业是微利的,是为政府分忧解愁。“而我们的地方政府,还感觉养老是个负担。上面提倡的社会福利中心,县区不愿意办。县里承诺盖一个福利中心给100万,乡镇不要。为啥?因为盖好了房子,就背上了一辈子的包袱,每年各种各样的费用是个无底洞,都要靠乡镇政府财政去承担。”
陈木霖指出,他去看过很多的乡镇社会福利中心,盖得大大的,都是空壳,就那么三五个人住在里面。因为入住越多,乡镇财政的包袱就越重。政府有没有扶持政策?陈木霖晃了晃手里的《福建民政》:“有,在这里。”
民营养老机构得不到利益,就失去了经营的积极性。于是,“价格提高,或者服务降低,老年人也就不去了”。陈木霖设想,政府应该规定,收一个老人,政府补贴多少,而老人只能被收取多少,加上征地、税收、水电方面的减免或优惠措施,就可以平衡养老机构的利益和老人的负担。“民营机构兴旺起来,把巨大的养老负担分流掉,一桥难过的窘迫就可以改观了。”
今年,《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》、《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》相继出台。陈木霖说:“内容不错,但愿能够落实。”
问题三
“救济”初衷变“普济”
真正的困难人群,反而进不了社会福利机构。这是部分老人面临的现实问题。
陈木霖指出,国家办的社会福利机构,要保证孤寡老人“三无”对象入住。所谓“三无”对象,是指无生活来源,无劳动能力,无法定赡养人、抚养人及扶养人的孤寡老人、残疾人、未成年人、精神病人。这部分人群,国家要养老终身,“应保尽保”。“可事实上,这部分人群大部分进不了养老机构。按我估计,50%都不到。”为啥?陈木霖告诉记者,收自费人群基本能实现收支平衡,收这部分人,国家却要倒贴。所以,“只是象征性的收一部分,用来宣传”。
据介绍,公办养老机构在设立之初,重点就是收养无依无靠的特困孤寡老人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这个重心逐渐偏移,到1980年以后,已经拓展为“在保证收养孤寡、‘三无’老人的前提下,兼顾自费老人”。“到现在就更变味了。我到街道去了解,好多该进去的,因为没床位进不去。真正有没有床位?有,只是优先提供给自费的了。”
被养老机构拒之门外,这些孤寡、“三无”老人何以为生?陈木霖告诉记者,他们被推给了居家养老、社区养老去消化,可实际上,“多是糊弄老百姓的。检查的时候叫几个老人来充数,检查组走了,老人也走了。没有编制、没有资金,所有的行动都是口号行动,不能持久。”
陈木霖认为,目前的养老事业,已经偏离了国家的救济初衷,变成了普济。
福建师大社会工作专业张碧红老师———
养老院亟需康复治疗师和社工
“除了硬件的缺失,养老机构亟需关注的问题,还有老人的康复治疗和精神护理。”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系张碧红老师指出了这一问题。
入住养老院4年的张依伯,前两年还能走动,这两年逐渐无法下床了,吃喝拉撒,都得靠人伺候。张碧红老师为此表示:老人上了年龄,会越来越多地受到疾病的困扰,遭遇功能的障碍。养老院如果只注重基本的生活保障,忽略康复治疗,老人的功能障碍就可能逐步加重,直至失去自理能力。而这种状况的老人,记者在多家养老院里的观感是:尊严尽失,不忍目睹。
康复治疗师进驻养老机构,能通过系统化的治疗来帮助老人,帮他们提高生活质量。“目前,这个职业在国内尚未普及,但它是个趋势。”张碧红老师表示。
“社工的应用同样如此,”张碧红老师指出,这两年,社工开始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。广义的社工其实是一个团队,包括医生、护士、护理员、心理咨询师,以及狭义的社工。医生护士提供医疗照顾;护理员、保姆是生活照料;精神层面的需求则要依靠心理咨询师和社工。在福州市社会福利院,老人们活得有滋有味精神十足,就少不了社工的作用。一方面,新来的老人从家庭养老变为机构养老,心理上还需要适应,社工帮他完成这个适应过程;另一方面,老人各有各的想法和烦恼,社工针对他们的个体状况,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,受到不公平待遇的,要替他们维权。另外,就是组织老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,增加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感
“别小看了这些,治病防病其实30%靠药物,70%靠自身的心理,还有家庭与社会的支持。”张碧红老师说,对轻度和中度失能的老人,要减缓他老化的速度和程度,做一些预防性的服务。“解决这个问题,医生是用药,社工是用社会学、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方法。比如通过一些集体活动,小组活动,刺激他去运动,刺激他的条件反射,减缓他的老化和病情加重。”有位自我封闭的老人几年不出房门,经社工照料半个月之后,老人愿意坐着轮椅被推出房门了。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。”
在香港、台湾,养老机构必须配备专业社工,而国内目前已开始试点。张老师认为,应该加大社工的推广力度,让他们在养老机构中发挥更大作用。